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社論〕政治、網紅、新媒體

  柯P一日幕僚、Power錕粉絲團關閉、屏東議員蔣月惠由黑翻紅,除了政治外,這幾件事情最大的關聯性,即是新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無論你對於這幾個人物是支持或反對,新媒體所產生的效益都很值得討論)

  首先,先來幫大家回顧一下這三個事件:

柯P一日幕僚:


(Source:youtube)


  自從柯P上任以來,對於政治最大的改變莫過於拋棄傳統宣傳手法、重用新媒體,使用比以往電視、看板廣告低價的網紅行銷達到更大的效益。日前的一日幕僚也讓兩大黨為之慌亂,畢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能在短時間創造這麼大的正面聲量。
  然而,柯P模式有可能容易就複製嗎?前幾日另一位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也發布一則與網路節目合作的影片,但成效遠不如柯P的一日幕僚,這其中出了什麼差錯?

  網路、媒體、社群,從來就不是爆紅或聲量製造的萬靈藥,它們都只是將當事者的本質或是敘事者的主觀視角增幅放大。當主體資質不佳、甚至引人厭惡,透過媒體放大出來的也只是負面效果。(這點從柯P的兩位競爭者身上就能看出,而且能夠因為一隻貓引起大批負面聲浪的人可能還是台灣政治史上頭一遭。)


Power錕粉絲團關閉:


(Source:facebook)

  再來看看Power錕,原本一個沒沒無聞的大學教授,自2016年底透過社群影片快速在竄起。即便之前就曾參選過1989年台北縣長與1995年台北縣立委(皆落選),這些經歷卻沒有為他帶來任何的名聲效益。

  然而在粉絲團創立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靠著授課的剪接片段引來超過30萬人點讚(註:Power錕小編訪談稿),背後操盤的不是普通的上課學生,而是有實務經驗的社群行銷。
  坦白說,Power錕的口條跟說話語調並不是特別吸引人聽講的類型,如果有看過他與呱吉直播的影片就知道,在沒有剪接修飾的情況下甚至有點冗言。但透過影像剪輯去蕪存菁,讓整體講課更流暢、符合臉書上速食影片的口味,更加速推廣了這位教授的人氣。

  然而,在爆發粉絲團突然關閉、與原小編群發生爭議的事件後,人氣瞬間一落千丈、參選台北市長的事情也消失在眾人眼中,Power錕一下就失去了話語權。這不禁讓人懷疑,原本的人氣究竟是因為其本身的個人魅力與本質所吸引,還是靠修飾過的趣味影片言論與社群操作呢?稍微想一下就知道,Power錕的主體是粉絲團還是人本身,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屏東議員蔣月惠:

(Source :facebook)

  最後來談談屏東議員蔣月惠的「一咬成名」,原本這則只會被輕描淡寫帶過的新聞,因為爆系公社式的社群公審搞得人盡皆知,再加上大哭直播塑造的戲劇性,新聞媒體用「官威」、「基層員警受屈」、「作秀政客」這幾個關鍵字串接起來,馬上就形成了鄉民最愛批判的那種政治人物。
  事件由黑轉紅的最大原因,是自由台灣黨政策部主任溫朗東在臉書發表了一篇文章幫忙平反,接著又有資深在地媒體人葉奉達跳出來用親身經歷訴說。這兩則貼文在臉書上就有將近3萬次分享,所造就的觸擊率可想而知。
  
  在沒有任何媒體、名嘴、政客願意替她平反的情況下,靠著這兩篇文章力挽狂瀾,從社群媒體導回那些不斷軟土深掘的新聞媒體,使整體風向大逆轉。但最關鍵的還是蔣月惠的本質是值得民眾支持的。


(Source : pixabay)

  從上面這三個例子就能得知,傳統媒體(報章雜誌、電視、廣播)在政治上已經逐漸弱勢化,即便在不擅長使用網路的年長群體仍有影響力,但未來仍然會持續減少。且傳統媒體的報導來源越來越吃重網路資訊,無論是電視新聞或政論節目,討論的都是從網路熱門話題找來的素材。
    為什麼新媒體能打敗傳統媒體?傳播速度、即時回饋、使用門檻低。
  大眾已經不像過去單向接收電視報紙上的所有內容,可以從其他人在該文章底下的留言來反思。從姚文智抱貓的事件來看,一個下午就使整個事件完全發酵,不像過去傳統媒體需要2、3天(非重大事件甚至更久)才會擴散開來,當事人回應還不知道要等多久。而抱貓事件才過1天時間,敵對政營、黨內同僚、愛貓團體、社論、政論節目以及當事人回應全都出來了。

  有人戲稱這是政治網紅化,但什麼叫網紅?以往透過電視媒體才能打開知名度的人們,現在只要在網路上就能透過更短的速度獲得名聲,就像抱貓、做空中瑜珈、拿一堆道具質詢,這些政治人物行為也只是從電視搬到網路上罷了,作秀的還是在作秀。
  媒介的改變只是讓政治人物行為更透明化,讓傳統潑髒水的選戰手法開始失效,所以傳統派政客就亂了手腳。政績作為、人物本質、群眾的主觀感受將會逐漸變成檢視一個政治人物的基本標竿(事實上本該如此,這只是回歸初衷)。
  而政治有因此被娛樂化嗎?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沒有什麼事物是不被娛樂化,請YouTuber宣傳、短片宣傳、社群經營,但這樣也更容易讓大眾咀嚼政治理念,最終的目的也就達成了。

  這並不是說新媒體完全沒有缺點,要學習跳脫演算法造成的同溫層思想固化、資訊龐大需基礎篩選知識,這些都是新時代的閱聽大眾需要培養的技能。而且無論什麼阿貓阿狗都能使用新媒體,良莠不齊的網路資訊與網路垃圾也容易讓人麻痺。

  無論從網紅、YouTube或政治人物的角度來看,要在新媒體展露頭角的重點都相同:真實呈現、展現智慧與價值。綜藝set好的表現形式已經越來越不受年輕人青睞,這也是實況與Vlog崛起的原因,沒有太多的包裝與修飾;而展現出自身優越之處,也會讓觀眾/選民感受到自己的追隨是明智的,從而獲得自身價值。

  最後,還是要再重申一次,新媒體終究只是個媒介、增幅器,它本身不具好壞對錯,最重要的還是端看使用者的本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