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一直以來是我最愛的黑澤明作品,同時也是目前我最喜愛的日本電影。自然地,這部電影在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近日台灣政治之混亂、大小抗爭不斷,使我萌生重溫這部作品和寫下這篇文章的念頭,從本作中可以延伸出很多關於社運的信念問題。
無論如何,藝術作品總歸要回到現實面,或許它描寫的並非是今時今日的時空,但發生的卻是相同道理的難題。
劇情簡介:
探勘農村的盜賊們 |
在戰國時代,某個農村意外得知盜賊即將在稻田收穫後前來掠奪,貧困的農民們於是異想天開地提出一個方法:用白米三餐溫飽的條件來聘請武士保衛農村。然而這個看似毫無希望的想法,卻在老武士勘兵衛的應允後逐漸成形,因欣賞勘兵衛才德而加入的五郎兵衛、昔日戰友七郎次、逗趣的二流武士平八、劍術精湛的久藏、年輕而充滿理想的勝四郎以及假扮成武士的菊千代。七人意外的結合,為農村的生機待來一絲希望......
一、武士的自覺
苦尋武士而毫無斬獲的農民們 |
在下定決心要聘請武士後,幾個農民帶著一缸白米就這樣懵懵懂懂地踏上旅途。在熙來攘往的城鎮內,果不其然有許多武士。但是,幾天下來,武藝高超的武士對他們嗤之以鼻、落魄潦倒的三流武士才來理會他們,直到勘兵衛的出現......
勘兵衛不但才德兼具,而且還為了拯救被盜匪脅持的孩童剃髮扮僧。這樣的畫面看在農民利吉等人的眼裡,此等武士是再適合不過的人選,而且對於他們貧乏的報酬條件或許也能接受。因此農民一行人便尾隨勘兵衛好一段時間,最後終於說服他接下這份任務......
正在更衣扮僧的勘兵衛 |
武士即使落魄為浪人,依然保有自尊與驕傲、不為五斗米折腰,更何況是要為比自身社會地位更低的農民賣命,理所當然沒人理會這群農民。但是歷盡滄桑的年邁武士勘兵衛,因長年征戰、屢戰屢敗而超脫世俗的價值觀,自己已經不再是個追求名利、地位的武士,對他來說,再多一場敗仗、即使是喪命之戰也無所謂......
五郎兵衛對勘兵衛坦言,是欣賞其才德與人品才願意加入的 |
在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之初,我曾試著去對比劇中武士與現實人事物,一開始我認為武士譬喻的就是社會運動人士 (或許受當時常接觸相關訊息之故),但這個想法並不完善。爾後聽到一個更加完美的解釋:知識份子是現代的武士。
武士以自己的武藝和佩刀來盡忠職守、行俠仗義,或者成為野武士 (如同劇中的盜賊) 燒殺擄掠;而現代的知識份子們,可以選擇利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弱勢人群,或者與當權者一同欺壓良民、助紂為虐。就拿社會運動頻繁的現在來說,那些帶頭抗爭的人各個有著高學歷,利用自己的專業來幫助弱勢發聲;反之,檯面上那些總是做著愚蠢發言的政府高官,各個也是頂著最高學府或外國名校的頭銜。
因此,知識這把利刃,必須端看使用者之心性才能決定它的效用。同樣的知識,可使惡者為惡、善者為善,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法律,當權者拼命鑽法律漏洞逃稅、貪汙,而有志之士則利用自己的專才幫助因不懂法律而陷入窘境的人民解圍。
二、半農半武:菊千代
自農民與勘兵衛達成協議後,便開始尋找其他能夠協助守護村落的武士,但是,最後由於時間緊迫,沒有徵招到勘兵衛預想的七人陣容就上路前往村莊。而被眾人識破盜竊他人祖譜企圖假冒武士的菊千代 (本名不詳,此為假冒名),一路上尾隨勘兵衛一行人、想藉此加入守衛農村的任務。雖然一開始勘兵衛將之拒絕,但最後眾人拗不過菊千代的執著,讓他成為了第七名武士。
眾人進入農村後,農民卻對武士們產生莫名的懼怕,此時菊千代卻敲響了警鈴,瞬時化解雙方的誤會。但過沒多久,在訓練農民的過程中,菊千代意外發現農民們私藏了許多盔甲武器,因而興高采烈地將這些裝備拿給勘兵衛看,然而,勘兵衛以及其他武士,看到這些盔甲兵器沒有高興,反倒是面色凝重。原來,他們一看就知道,這些裝備必定是農民們從戰敗受傷的落魄武士身上所搶奪來的,而歷經過戰敗武士日子的勘兵衛等人更是能體會箇中辛酸,因此對於此等行為感到憤怒。
然而菊千代也憤怒地回應道:「你們把農民當作是什麼?以為是菩薩嗎?簡直笑話!農民是最狡猾的,要米不給米,要麥又說沒有,其實他們都有,什麼都有!掀開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貯物室,一定會發現很多東西,米、鹽、豆、酒......到山間深谷去看看,會有隱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會撒謊,不管什麼他們都會撒謊!一打仗就去殺殘兵搶武器!聽著,所謂農民,是最吝嗇、狡猾、懦弱、壞心腸、低能,是殺人鬼!但是......是誰令他們變成這樣的?是你們!是你們武士!你們都去死!為打仗而燒村、蹂躪稻田、恣意勞役、凌辱婦女、殺反抗者,你叫農民怎麼辦?他們應該怎麼辦?」。
菊千代與農民提著大批裝備來見勘兵衛 |
這段話可以對應到剛才所提及的現代知識分子上,某些知識分子自認為高人一等、或者知識豐富,雖然站在同一陣線、有共同目標,但仍會鄙視起普羅大眾的看法、甚至操弄利用之。曾有人這麼比喻:知識是一個個圓點,而經驗是一條條線,必須要將兩者結合才能成為完整的結構,若只有其中一方都會變得過於破碎。只有純粹理念的空談或是毫無思想的蠻幹,都無法將事情做得盡善盡美,因此必須結合兩者才能有效行事。這本質上就是菁英主義與民粹主義之爭,太陽花運動期間也發生過類似的問題,對於菁英主義的反動從來不曾少過。然而,無論是哪一方都有各自的優劣,無法完全地偏向其中一方。
菊千代,一個農家出身的冒牌武士,成了農人和武士間的溝通橋樑,他不但了解農民們的心情與苦衷,且能有效地傳達給武士們,適時化解了兩者的衝突。
以往的社運都是極為少眾,直到「1985公民行動聯盟」舉辦了8/03凱道遊行、將原本晦澀的社運場合給大眾化。但是,這同時也造成了一個問題,普羅大眾開始對於老社運們產生對立感,肇因於「1985」一系列行動企圖將自身置於極度中立、與以往的社運劃分界線。而以往社運都是由長期耕耘於社運領域的團體所主辦,此事雖無不妥,但對一般大眾卻產生了隔閡感,尤其發言人通常又以社會菁英、知識份子為主,且在議題與自身遙遠或對議題無感、不了解的情況下更是嚴重。
太陽花運動會如此影響深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由社運團體將之大眾化、獲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功,將議題與大眾做連結,言簡意賅地解釋之,其實也能使一般民眾積極參與社會運動。若是能持續地保持兩者的合作,無論面對怎樣的難題都能迎刃而解,畢竟社會/政治問題並只憑辯論說理就能解決,也需要大量民意的支持。
因此,如何有效地結合兩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三、憧憬破滅
在眾武士之中,勝四郎是最為年輕、同時也是最有抱負理想的,但卻也是唯一沒有實戰經驗的菜鳥。在見識過勘兵衛行俠仗義的行徑後,更加深了他對武士一職的信念與驕傲,而武藝高超的久藏,在單刀赴會、強奪火槍後,亦使得勝四郎對於這位高深的武士充滿無限崇拜。但是,戰場上的偶像崇拜終究是會破碎。
戰鬥的開始讓勝四郎一步步走入現實,即使武功高強的久藏最終也落得死亡的下場,戰場上的腥風血雨不是用理想與正義就能克服。而面對農民們一直懷抱的不安和對武士們的懼怕、猜忌,更讓他體會到,即使自己心中充滿再多的正義感,依然得承受這樣的懷疑與不對等的回報。
勝四郎滿懷崇拜地看著剛從敵營歸來的久藏 |
而勝四郎,卻也無法實踐自己滿腔熱血,更無法把持住自我、維持心中的正義。農民們一直害怕著這群武士會調戲村中婦女,因此有人逼迫女兒女扮男裝。但事情總不如人算,勝四郎無意間撞見在後山玩耍的志乃,日後兩人漸漸陷入熱戀......
就在決戰前夜,兩人終於無法克制住慾望,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中傾洩彼此的愛慾。然而,兩人步出茅草屋時竟被志乃的父親所撞見、因而使父女倆爆發口角,接著還引來眾人上前觀看。雖有勘兵衛緩頰,但父親仍無法諒解女兒的行徑......
東窗事發後滿臉羞愧的勝四郎 |
年輕稚嫩的心思終究成為勝四郎的缺陷,不但毀棄了多日來武士們建立的品德形象,且竟還是在決戰前發生這樣擾動軍心的事件。過高的理想對比上過於稚嫩的心靈,招來令人失望的結果,若人光是擁有崇高理念卻沒有夠高的操守德行與行動力,終將得到半調子的成果。但這些挫折將會成為其成長的關鍵,唯有正視現實的殘酷才能真正使人茁壯。
四、農民的勝仗
經過幾日連夜爭戰後,眾武士成功地守下村莊,但是,伴隨著農民們的歡聲雷動,風中儼然佇立著幾座以刀為塚的墓碑,存活的武士只剩下三人,勘兵衛、七郎次與勝四郎。看著回歸正常生活的農民們,三位武士只能站在墓前於內心哀嘆,因為盜賊的威脅危害消失了,他們已成了村中的累贅、不必要的食客,就連原本與勝四郎熱戀的志乃也對其變得冷淡,縱使他們是使村莊獲保的最大功臣......
因此勘兵衛無奈地說道:「這也是場敗仗。贏的是農民,不是武士......」
戰爭結束、農民們立刻回歸以往農村生活 |
在抵禦盜賊的過程中,農民漸漸地感覺到自身並非如想像中弱小,甚至開始嘲笑起盜賊們。「其實盜賊們也沒多厲害嘛!」,伴隨著一陣笑聲、眾人附和道,但這也種下了一則隱憂。農民們漸漸忘了,能夠使他們輕鬆應付盜賊的策略,是由這些不計酬勞、不顧性命的武士所授予他們的,勝利並非只依憑其自身所得出的成果,而這些無形的智慧是最難以被意識而得到回報的。
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站在台上大聲疾呼的知識分子,實際上很多都與該議題毫無利害關係,但是他們仍願意付出時間、甚至金錢來幫助弱勢團體發聲,更別說那些被歷史淡忘、付出性命為社會追求自由和平的先賢先烈。縱使無法得到對等的回饋、縱使有一天會被人淡忘,總有人奮不顧身地投身社運,可是,大眾是健忘的、且即使是與自己立場相反的人們也能得到自己爭取而來的自由果實,就像鄭南榕先生,若非這陣子抗爭頻仍,不知有多少人還記得他的付出與貢獻......
可是,一旦見識過社會的不公不義,就無法回到從前無憂無慮、靠小確幸麻醉自己的日子,如同駭客任務中、吞下了紅色膠囊就無法回到母體中美好的虛擬世界一般。因此我相信,即使無法得到回報、即使追求的成果會無差別地給予每個意見相左的人們,仍會持續有人投身社運行列。但是我希望,社會不要輕易忘記,自由、民主不是與生俱來的,曾有人為了它們拋頭顱、灑熱血,才能使後人安享成果。
後記:
象徵著七位武士以及農田的旗幟 |
本作無論在藝術層面或哲理層面都有極高的意涵、不會落於說教的窠臼,就連史蒂芬.史匹柏也曾表示本片是在他遇到瓶頸時能使其回想初衷的四部電影其中之一。雖說本文以七武士為題,但大半內容卻討論著社會運動,因此,我必須重述納布可夫的名言:「藝術離不開真實,科學離不開幻想」,探討藝術不能只是空談,必須著眼於現實的問題,否則藝術只會淪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商業行為,藝術也不能只有歷史批評,否則會成為空洞乏味的免洗教科書、很快就會被時代給遺忘。
個人喜好程度:1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