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畫近幾年來已從次文化漸漸躍升到主流檯面,從之前的《進擊的巨人》現象可以明顯地發現主流大眾似乎也打破了年齡與文化圈的隔閡,動漫畫不再只侷限於御宅族們。但就結果來說,動漫畫文化卻是從全盛期逐漸在衰退,大眾化、商業化帶來的就是重量不重質的產業風氣,雖然其中不乏優秀作品,但卻往往被埋沒在眾多炒短線作品中。
九零年代,可以說是日本動畫的黃金期,這個時代最特別的是,新一批年輕監督,同時也是從小看著動畫長大、嚮往進入業界的御宅族們大展長才的時候,諸如庵野秀明、樋口真嗣等著名監督 (直截了當地說就是以Gainax (*註1) 動畫公司那票人為大宗),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免不了出現各式各樣的實驗性作品。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部動畫《Serial Experiments Lain》(中譯:玲音),正是在這樣的氣氛下誕生的試驗性作品,除了充滿意識流以及哲學思考外,更令人驚訝的是,它竟預言出現今社會的面貌。
*註1:製作《新世紀福音戰士》、《海底兩萬哩》及《天元突破》等著名作品的動畫公司。
劇情簡介:
帶著詭異笑容自殺的千砂 |
主角玲音某天收到一封來自同學四方田千砂的電子郵件,怪異的是,千砂早已在數日前自殺身亡,班上其他同學亦陸續收到同樣來自千砂的電子郵件。但其他人都視之為惡作劇時,只有玲音與她持續通信。原本不諳電腦網路的玲音透過網路重新地認識自己,並發現一連串與自己有關的怪異事件,接著竟成了網路世界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一、行動裝置爆炸性氾濫時代
每話片頭都會以怪異冷調的機械人聲說著「Present day, present time」 藉此說明這正是今時今日的世界 |
在這部動畫中,描述的是一個手機已極度發達、人手一機,甚至不擅於使用手機及電腦網路的人被認為是異類,連小學生都能對電腦技術侃侃而談的時代。這樣的背景設定或多或少與日本早已發達的手機文化有關,早在智慧型手機問世前手機e-mail的使用已如今日的Line一般。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便漸漸產生疏離感,如同今日的社會,人們將彼此阻隔於網路間、時時刻刻把自己的臉埋進手掌大的螢幕前,人們不再習慣於面對面談話,反而安逸自在於網路的薄紗間,用文字符號取代真實的面孔表情,但是,卻更難理解猜透他人心中真正的想法。更糟的是,年輕的下一代在現實社交尚未成熟的同時竟也開始先學習網路社交,而且在網路匿名文化下,後者比起前者更具吸引力。
我個人本身便是個極度憎恨這種文化的人,對於網路聊天具有相當程度的厭惡與恐懼,因為無法實實在在地體會到與一個真實的人在談話、無法感受到他的細微舉動所透露出的訊息,甚至無法知悉對方是否專注於眼前的對話。個人電腦剛問世時有人曾說,電腦是能夠將一天工作壓縮成一小時的工具、剩下的時間便能自由享受生活,但事實並非如此,雖然電腦能夠將工作壓縮,但是工作時數不變、等同於現在的人們要做的工作是以前一周的分量。
現在的人際關係何嘗不是這樣被壓縮簡化?我們把「朋友」這個名詞數值化、量化、資料化,它不再那麼捉摸不定、有一個明確的雙向認定,透過社群網站能夠底定彼此的關係,但同時也使得「友誼」變得膚淺可笑,也許在社群網站中彼此將對方加為好友,但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卻連一句話都沒說過......
二、集體無意識:神與信仰者們
Knights透過各種形象與玲音談話 |
在玲音學習使用電腦網路的過程中,一直與一個稱作「Knights」的駭客組織交流為伍,並發現其背後由一位叫做英利政美的神祕人物所操控,並且與一個叫做橘綜合研究所的怪異組織進行爭鬥。原來,本屬橘綜合研究所的研究員英利政美,在研究所開發將能主導網路世界的第七代網路協議時,應用了舒曼共振 (*註2) 的原理使其得以連接人類精神、讓人類存活於網路世界,但在被發現後遭橘綜合研究所開除,隨後英利政美便自殺使得自己的精神得以存活在網路上、以近乎全知全能的網路之神身分存在......
玲音逐漸地發現,原來這個自稱網路之神的男人仍只是個普通人、只是企圖利用力量掌控世界,因而對其失望、殺掉其崇拜者「Knights」們,並宣告這個沒有崇拜者的神已經失去其地位,但驚人的是,英利政美告訴她:玲音並非真正的人類,而是在網路中誕生的集體無意識的集合體、並由他賦予實體,而玲音便是他最後的崇拜者......
英利政美,自稱神的男人 |
所謂的神,需要崇拜者才足以成為神,或許原因在於神其實是人類共有的集體無意識 (或稱集體潛意識),祂集合了人類對於善的期望以及無上崇高創造者的幻想,所以神並非因其固有的存在而存在,而是因人類的長久以來累積的潛意識所堆疊出來的,尤其是對於猶太教、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等沒有實體形象的神,人們只能靠心中的臆測與自我詮釋來體會祂,但也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落差便造成了衝突,基督宗教中世紀的宗教戰爭便是最好的例子。
集體無意識,由人類共存共有的記憶、以各種形式存在於社會中,如社會化便是在灌輸適合於某個群體的集體無意識,換言之,社會制約便是種集體無意識的形式。本作中用羅斯威爾飛碟墜落事件 (*註3) 作為例子,稱其為人類集體無意識的產物,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類對於與外星生物接觸的期待可能造成了對該事件繪聲繪影,讓這個小鎮成了UFO迷的朝聖地。
所以,人有時需要去辨識與懷疑那些已內化人類社會、甚至每個人心中不假思索的概念,因為只要透過操弄教育制度,便能改變整體思維、竄改歷史還能人不假思索地認同,使得真相被虛假的制約給遮蔽,讓當權者得以掩蓋過錯。
*註2:一種產生於地表和電離層間的全球性電磁共振,本作中將其描述為能將電波與腦波共振的原理,藉以使網路世界的資訊與圖像能直接呈現在人腦中。
*註3:1947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市發生的墜毀事件,美國軍方宣稱墜落物為實驗性高空監控氣球的殘骸,但許多民間UFO愛好者及陰謀論者則認為墜落物為外星飛船,其乘員被捕獲,整個事件被軍方掩蓋。
三、消融的虛實界線
如同網路世界一樣,逐漸充斥現實的線纜 |
動畫的最後,英利政美的實驗逐漸成形,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透過第七代網路協議、舒曼共振以及玲音逐漸的疊合在一起,網路逐漸開始影響物理世界的變化。無論是玲音時而看到的幻象,或者是夜店Cyberia中男孩服下電子毒品、受到音樂干擾而看到的幻覺,都是因電波干預腦波而讓大腦將虛擬世界的訊息、影像接受其中。
其實現在人們的生活已漸漸離不開網路,雖然並非如動畫中誇張地呈現,但由於網路、電腦與行動裝置的普及率大大提升,現實與虛擬兩者已是密不可分,網路生活已是社會化的過程之一,人們也不斷將網路中的各種次文化帶入現實之中。但是當人們還認為網路具有一定程度匿名性時,其實透過網路搜索一個人的資訊已經比現實追查容易上幾百倍。
人們在網路中留下的軌跡逐漸構成自己在網路中的身分與存在,而這樣的存在亦逐漸趨近於現實中的人物,網路人格與現實人格逐漸疊合......
PHANTOMa,劇中虛構的網路遊戲 |
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與未來方向的人們,往往會透過虛擬世界來得到滿足,或遊戲、或成為某次文化社群的名人。這樣原本只能在網路世界中稱霸的人們,現在也逐漸受到現實的關注,在現實大眾中獲得名聲、迅速傳播。
但是,虛實界線的消融讓資訊流通的速度已經近乎零時差,也許今天在社群網站被大量傳遞的影片、明日就已成了眾人茶餘飯後的話題。甚至網路資訊開始被當作新聞報導,資訊流通之快使得各種媒體間的資訊開始產生過多的一致性,訊息的價值變得低落、被忽視......
四、Ego
總是莫名空蕩的家中 |
在最後一話中,面對著擁有掌握整個網路力量的玲音,卻對自己的存在感到疑惑,「我是誰?你又是誰?」,面對著各種不同的人格,她不斷地自我詢問。一個是擁有真實世界肉體的自己、一個是網路世界的自己,最後是被各種虛假傳言所塑造堆疊出的自己。原本就是集體無意識的她,生存在一個虛假的家庭,陪伴著她的是虛假的家人,在餐桌上進行著冷淡的談話,從來也不知道家人去了哪裡、什麼時候回到家,甚至連父母親到底是否在家都不知道,時常獨自面對偌大空蕩的房子......
行徑怪異的家人 |
我認為我們也是一樣,不斷在人生中對自我質詢疑惑,擁有各式各樣的稱謂,朋友、情人、父母、老師、親戚......,但這些名詞卻無法完全地定義出我們,甚至我們一生擁有唯一的名字也只是個符號代稱而已,無法完整地表達一個人的存在,只是在人群與時空中標的出我們的相對位置。
如同玲音擁有三個不同的人格,我們在現實生活、網路與人們的記憶中也有不同的面貌。就某種程度來說,我認為每個人都是種集體無意識、是他人對「我」的記憶交疊出的存在,如果在任何他人的記憶中不存在對「我」的記憶,那麼「我」形同虛無、不存在 (這其中當然包含了唯心論與唯我論)。
在空蕩街道上自我質問的玲音 |
人類總是不停地質問:自己是什麼的人?為何生於這個世界?我時常問自己這個問題,甚至對於照片中、鏡中的自我感到疑惑,竟會發自內心地質問眼前的那人是誰,甚至對自己的名字產生陌生感。我想,這是每個人窮極一生都在追求的答案,人便是透過不斷質問、自我改變來成長,在人群中 (或者人們的集體無意識中) 尋找最渴求的定位。
後記:
儘管有宮崎駿這種眾所周知的大師存在,動畫在許多人眼裡仍脫離不了 "小孩子的玩意兒" 的刻板印象。無論是動畫或電影都只是一種故事的表現形式,我甚至認為某些耗資昂貴的好萊塢電影內容質量還不如這些日本的平面動畫 (當然,純粹想追求視覺享受那就另當別論)。
這部動畫的冷調與灰暗感讓它充滿了個性,加上片頭片尾曲實在是太切合主題,Jasmine Rodgers的獨特腔調帶著難以言喻的抑鬱、仲井戶麗士那曲折悠遠的歌聲,實在是餘音繞樑。因此早在第一次觀看這部動畫時 (目前已重複觀看3次以上),它就已被列為最愛的動畫之一!
個人喜好程度:1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